![]() |
推窗見綠、開門即景,走進九江威家鎮、前進村、三里村、洗心橋村,道路整潔平坦,房屋粉飾一新、鄉鄰友好互助、生活豐富多彩,一幅以文明為底色的美麗畫卷在村鎮鋪展開來……
這些都是創建“全國文明村鎮”帶來的華麗蝶變。近年來,九江立足“問計于民、問需于民”的創建理念,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,積極動員廣大干群常態化開展美麗文明村鎮專項行動、文明單位結對共建、鄉風評比、移風易俗、文明實踐志愿服務、“我為文明獻一計”等活動。如今,九江中心城區的4個“全國文明村鎮”成為了夢想中的家園。
威家鎮:繪就“環廬山第一鎮”美麗畫卷
春可品茗、夏可乘涼、秋可摘果、冬可踏雪,坐落在長江之濱、鄱湖之畔、廬山北麓的濂溪區威家鎮,素有“環廬山第一鎮”美譽。
威家鎮充分發揮地理優勢,積極融入廬山旅游圈。在積余村,高品質打造了茶博園、盆景園;在傅家山,成功創建了省3A級鄉村旅游點、省級鄉村森林公園;在集鎮,不斷做活浸谷小鎮,成為九江周邊居民休閑游好去處,著力打造現代鄉鎮田園“綜合體”,構建文化熱、旅游火、村民富的新格局。
為繪好環境寫意卷,變“一時凈”為“時時美”。威家鎮廣泛發動村、組干部,以宣傳手冊、條幅、畫報等形式講解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具體要求。充分利用宣傳欄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、環境衛生知識等,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。
積極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(站)、“百姓大舞臺”文體廣場等農村文化陣地作用,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開展文藝進萬家、送戲下鄉等活動,讓廣大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紅利。
厚植文明沃土,擦亮幸福底色。威家鎮正以獲評“全國文明村鎮”為起點,打造一條舌尖上的產業路、項目上的創收路、心靈上的歸家路。
五里街道前進村:文明在“前進” 新風吹滿村
走進前進村,村容村貌整潔美觀,村民文化活動日益豐富,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。
20世紀80年代,前進村被譽為“贛北第一村”。近年來,前進村依靠地理優勢,新建標準化廠房,大力引進輕工業項目落戶,促進就業,提升村集體經濟。
前進村先后投入6500萬元用于全國文明村創建,對主要道路進行“白改黑”,提升道路通行安全及舒適性。新建4處公交站臺及晴雨棚,方便居民出行。對小區環境及配套設施實施整體提升改造,全面翻新單元樓內外墻面,鏟除“牛皮癬”小廣告,統一安裝便民服務欄、充電樁,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。
打造農家書屋,提供村民看書看報的良好學習環境。在前進小學設置鄉村少年宮,豐富青少年的文化體育生活。自發成立的文藝隊,成為村民展現文明鄉風的新途徑,將移風易俗、村規民約編排成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,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。
村委會始終不忘提高村民福祉。對全村6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,為全體村民免費辦理醫療保險,拿出資金對高校學子、參軍入伍青年進行獎勵。
前進村,真的一直在前進……
港口街鎮洗心橋村:文明之花處處開 幸福生活撲面來
文明積分兌換生活用品、困難村民參與免費體檢、增設網絡遠程學習平臺……在洗心橋村,文明之花處處盛開,幸福生活撲面而來。
位于城區西郊的洗心橋村,利用良好的區位優勢,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種植,建立230畝葡萄、100畝多肉花卉、1100畝蓮藕種植基地,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,全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。
全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,河面凈化了、路燈亮化了、道路硬化了、環境美化了。為實現長效治理,洗心橋村實行網格化管理,各網格發動黨員及群眾力量,對各自網格轄區內所有道路及公共場所的垃圾進行大清理。村里專門配備保潔3名,每天實行12小時保潔制度。逢年過節,洗心橋村還為困難老人送上禮包。村里還建起了圖書閱覽室,增加了網絡遠程教育設施,方便村民學習技術知識。
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組建了志愿服務隊,緊貼群眾需求,開展理論宣講、法律援助、健康科普等志愿服務,豐富了村民業余生活,持續推進了移風易俗,形成了良好的文明風氣,美麗的洗心橋村更有魅力。
白水湖街道三里村:環境優美產業興 文明新風沁人心
物華天寶、天藍水清,享有“京九入贛第一村”美譽的三里村,環境優美產業興,文明新風沁人心。
在推進全國文明村鎮創建過程中,先后投入創建資金1200萬元用于民生項目。建設了“金色晚年”居家日間照料養老服務中心,內設休閑娛樂大廳、休息室、理療室等,為村里老年人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。特別是將殷家畈安置小區北門的荒地升級打造成足球公園,不但改善了周邊環境,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健身休閑場地。
在發展產業上,三里村依托地理優勢,先后創辦了蔬菜市場、水產市場、五金市場等一系列企業,還與國有上市企業合作成立了九江市琵琶湖農產品物流有限公司。近年來,三里村產業興旺,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,為村民提供了近百個就業崗位,還向村無社保老年人及困難殘疾人每月發放生活補貼,在重陽節、春節等節日為村民發放慰問金、慰問品。
文明似一道絢麗彩霞,讓三里村更美麗。如今,文明的種子在這里的每個角落生根發芽,三里村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“全國文明村鎮”的招牌越來越亮。